政策法规

08

2022-09

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创新业务,贵州《凯里市十四五金融创新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贵州凯里市发布《凯里市十四五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近日,贵州凯里市发布《凯里市十四五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到要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围绕应收应付款项、仓单货单、商业票据、购销合同等业务,探索开发服务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建设融资仓库,运用物联网、智能监控等技术确保单货相符,为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奠定风控基础。
 

 全文如下:

 凯里市十四五金融创新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也是凯里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本规划在全面回顾“十三五”时期凯里市金融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四新”主目标和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深入剖析“十四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结合《凯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举措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统筹相结合,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四个坚持”,聚焦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支持“四化”建设、鼓励绿色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金融安全机制七项创新举措,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凯里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金融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金融服务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切实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围绕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加大政策运用,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帮扶力度,截至2020年末,凯里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23亿元,较2015年增长94.28%。全市金融业在攻克贫困堡垒中发展迅速,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实体动能增强,助推了凯里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金融总量实现突破。“十三五”期间,凯里市金融业充分发挥信贷市场“主渠道”、保险市场“稳定器”、资本市场“新动能”的作用,积极拓展金融总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总体概况:2020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22.41亿元,较2015年增长39.8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7.95%,较2015年提高了0.3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9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9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州排第1位,增速排名第5位。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57%,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金融业完成税收3.55亿元,占全市税收9.6%。金融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银行机构:2020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1079.48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540.17亿元,较2015年增长29.00%,年均增速5.80%;各项贷款余额539.31亿元,较2015年增长94.00%,年均增速18.80%。存贷比99.84%,较2015年提高了33.84个百分点。

(三)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2020年末,全市保险类金融机构保费收入19.59亿元,较2015年增长9.4亿元,保费增速92.24%,年均增长18.44%,保险密度为2761.87元,保险深度为6.95%,保费收入全州排名第1位,增速排名第16位。证券业机构累计托管股票资金9.2亿元,较2015年增长9.7%,股基成交额223.8亿元,较2015年增长20.7%。

(四)地方类金融组织:2020年末,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在保责任余额2.94亿元,较2015年增长70%。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各项贷款余额1.56亿元,较2015年减少35%。

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随着“引金入凯”战略扎实推进,金融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基本建立了“银行+保险+证券”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体系。

(一)银行机构:2020年末,银行机构(网点)111家,从业人数1999人,分别较2015年末增加1家,336人,交通银行在市内设立分行,我市农信社已完成向农商行改制工作。

(二)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2020年末,保险业金融机构(网点)36家,从业人数2300余人,分别较2015年末增加13家,300余人。国泰君安证券、华创证券新设营业部各1家。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增至3家。

(三)地方类金融组织:2020年末,全市有融资担保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典当行1家。

(四)权益类交易场所:“十三五”期间,引入贵州股权交易中心凯里市分中心、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凯里市分所,实现权益类交易场所入驻凯里市。

三、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凯里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央行牵头、各方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大格局,先后制定20余项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53亿元,累计服务贫困人口11.52万人(次),累计使用低成本扶贫再贷款资金17.62亿元。累计发放“特惠贷”3.9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56.48%,为全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金融力量。

四、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全市重大项目等领域开展融资服务。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2020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0.31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86.98%。持续开展政银企大走访活动,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决落实好疫情期间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全市有9789户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经营性主体获得信贷支持,涉及贷款金额60.86亿元。积极加大绿色产业融资力度,2020年末,我市绿色金融贷款54.38亿元,同比增长22.80%。我市绿色产业基金已申报项目23个,申请基金26.25亿元;目前已通过银行评审项目为12个,审批金额为4.21亿元;实际投放项目11个,投放金额为4.16亿元。积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发行企业债券5支,发行规模56亿元,其中成功发行54亿元,2亿元正在发行销售中。2家企业被列入贵州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

五、普惠金融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向农村延伸,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纵深推进,100%的农户已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农户数占比95.14%。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和可获得性持续提升,2020年末,全市成功打造“黔农驿站”金融服务点3个,共布放“信合村村通”POS机具208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征信便民发展持续推进,打造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半小时”服务圈,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网点查询服务“双渠道”和区域“全覆盖”目标。签订凯里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合作备忘录,合力推进金融消保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及时纠正误导金融消费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六、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十三五”期间,凯里市金融业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金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纵深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立全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任务,全面推进辖内市场贷款报价利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有序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十三五”期间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37.3亿元,列全州各县前列。加大力度推进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实现央行低成本资金保障。创新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开办电票再贴现和支小再贷款业务。围绕金融支持重大战略、实体经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创新推出等十余个信贷产品,有效满足多元化信贷需求。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e信通”、“数谷e贷”、“黔农云”等线上金融产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为农户提供产品推销渠道,打造优势农特品牌。

七、筑牢金融风险安全。“十三五”期间,凯里市构建多层级的金融风险化解协调机制,不断筑牢防范金融风险安全网,提前完成全市金融风险攻坚战工作目标。2020年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较2015年末下降了0.34个百分点,银行业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工作取得成效。全市扶贫小额信贷逾期率、不良率均未超过监管要求,“户贷企用”整改如期实现清零,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化解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定期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日活动,提升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力度,“十三五”时期,共查处非法集资案件5件。完成融资担保机构年检、小额贷款公司首次分类评级和“B”类典当行年检工作。

“十三五”期间,凯里市金融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组织建设仍有缺失,融资渠道单一性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加强,金融与其他政策协同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发挥不充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压力仍然较大,金融创新改革进程还需加快。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社会变革导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性因素增多,但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驱动下,发展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加速聚焦,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经济长期向好的形势已然形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三大战略”和“四化”建设、州委州政府“强州府”五年行动,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作为全国金融业下一步发展方向,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一是全市经济发展需求与金融业供给侧契合程度有待提升。经济发展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背景下,防风险与扩投入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一定程度会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影响资源配置型金融向服务型金融转化。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对金融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金融业发展既要满足实体经济,更要满足实体经济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当前全市政策性、商业性、股份制、农信系统银行机构功能相互补充有待提升,银行、保险、证券与其他金融组织协同较少,金融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政策配合不足,离人民群众金融需求仍有差距。三是金融市场和资源竞争加剧。凯里市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金融资源集聚能力较弱。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现金结算方式的普及,资金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构建区域性金融新格局来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现实挑战。四是金融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今后一段时期,全市金融业仍将面临不良资产或将呈上升态势、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尚待规范、基层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市金融系统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金融工作的新要求,把握经济规律和金融属性,更加深刻的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进一步实现区域金融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级发展。

 

第二章  金融业发展思路与现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统筹相结合,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四个坚持”,聚焦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支持“四化”建设、鼓励绿色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金融安全机制七项创新发展举措,努力实现凯里市“十四五”金融发展新目标,在打造苗侗明珠·文明凯里的新未来上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金融和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十四五”时期,凯里市要努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发挥金融业的重要支撑与推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州、市委金融改革的各项决定,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提高金融业综合实力,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合理竞争。以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质量、提高自身效益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重要关系,保持金融稳定,提高运行效率,实现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开放与创新并举。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及其发展特点,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金融竞争。深刻认识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不断深入推进金融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凯里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新产品、新服务,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以服务树品牌,努力提高金融业竞争实力。

坚持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并举。遵循金融业发展规律,结合凯里市经济发展特色,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注重金融运行质量及风险监控,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全市金融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坚持把扩大金融资源,提高融资效率摆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实现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积极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相适应。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金融的全面领导,落实中央、省、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和金融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省委“三大战略”和“四化”建设行动,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力争到2025年末,在全市基本形成层次更丰富、覆盖更全面、竞争更有序、风险更可控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保持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以上。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保险保费收入突破20亿元。

——金融机构总体实力显著提升。着力深化“引金入凯”工程,规范村镇银行发展,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银行机构的相互补充作用。进一步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构建新型担保体系。加大保险、证券、信托、金融消费、金融租赁和金融控股等组织的引入。到2025年,构建起结构优化、功能齐全、产融结合、安全稳定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新格局。

——企业挂牌上市实现突破。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到2025年,力争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不低于3家,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力争1家企业A股市场上市,引导和撬动各类产业基金投入我市产业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规模争取达到20亿元以上。

——金融产业发展实现新融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更有效率。倾斜金融资源配置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四化”建设。推动特色农业、旅游康养、民族文化、林下经济等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力争打造更多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为巩固产业发展基本盘,促进地方经济行稳致远,提高金融保障。

——金融创新改革展现新担当。深入落实金融改革创新各项政策举措,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改革创新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推动和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结合凯里实际,围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实施改革创新各项举措,推动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更好发展的新动能。

——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提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放管服”能力,持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争在全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入第一方阵。强化部门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配套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凯里市各类信用信息平台作用,打通融资堵点,不断提高获得信贷指标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金融安全环境走在前列。不断完善金融稳定和风险处置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行为,加强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地方各项债务结构持续优化,非法金融活动持续减少,实现金融风险“存量清零,增量遏制”的目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章  金融业发展任务与举措

 

第一节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一)加快银行业发展。

优化银行机构布局。稳步推进“引金入凯”工程,积极引入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凯里市设立分支机构、业务中心,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大力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增设镇域网点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

突出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优势。政策性银行要明确业务主导方向,有效服务全市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大型商业银行要在“做强”上下功夫,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特色和客户需要,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城市商业银行要明晰经营定位,合理确定经营半径,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

加快法人银行机构转型发展。规范村镇银行发展,坚守“支农支小”的核心定位,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村镇银行镇域全覆盖。依托凯里市产业优势,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重点为绿色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加快保险业发展。

不断完善保险机构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引入1-2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凯里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经济社会保障支撑能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在凯里市设立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专业保险机构。积极引导驻凯里市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分支机构建设,优化保险机构网点布局,扩大保险覆盖面。支持新设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保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三)加快资本市场发展。

加大证券机构引入力度。积极引入1家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到凯里市开设分支机构;力争引入1家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到凯里市开设分支机构。支持凯里市证券机构以创新发展和合规风控为核心增强专业化运营能力,提升直接融资能力。

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充分抓住注册制改革契机,建立和完善州、市两级联动的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机制和全流程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上市后备资源库,动态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库并加大培育力度;鼓励优秀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和加快推动具备上市资质的企业上市挂牌。力争在“十四五”时期A股上市企业达到1家以上。

促进债券融资大提升。鼓励符合条件的凯里市非金融企业利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和沪深等交易所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公司债、PPN等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支持和鼓励凯里市重点项目和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收益债券等手段,创新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鼓励各类主体发行证券交易所私募债券。

(四)加快地方金融组织发展。

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在凯里市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设立或引进1家消费金融公司落户凯里市,结合凯里市优势重点推进文旅、健康、养老等信贷消费。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金融组织提升覆盖面,有序增设业务网点,依法开展业务。支持评级良好的财务公司到凯里市开展业务。

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发展。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做优做强,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降低贷款利率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积极推进全州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工作,完善企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和风险防范与分担机制,提高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风控能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提升地方金融组织实力。支持和鼓励各类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增加注册资本金、引入股权投资者等方式不断壮大金融组织实力。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提供融资支持和加强业务合作。积极推动经营状况良好、风控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标杆企业。

专栏1 凯里市企业上市零突破重点任务

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协调企业上市事项,形成推动企业上市的政策合力。积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盈利水平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做好凯里市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建设。组织上市后备企业筛选、辅导、培育,逐步形成“区域股权市场—新三板—主板上市”梯队化发展格局。

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全市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抓好重点拟上市企业、重点环节上的突破,特别是对条件较为成熟的贵州煌缔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中昊电子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建立“一企一策”,做好跟踪服务。通过专题培训、巡讲等方式帮助企业了解和熟悉资本市场,帮助后备企业明确目标定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增强企业挂牌上市的信心和决心。力争2025年实现凯里市企业上市“零突破”。

第二节  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支持

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将网点向两个开发区、乡镇延伸,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农村边缘地区的金融支持,确保金融投入力度不减。加大金融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服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与农村围绕民生金融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开展信贷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行动,全力支持安置区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后续扶持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不得降低或提高标准,坚持贷款主体精准、贷款投放精准,推动扶贫小额信贷精准用于产业发展。运用金融科技,提升基层金融网点服务功能、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强化保险兜底保障功能,实现“防返贫”保险应保尽保,防止扶贫对象因贫、因灾、因学、因病致贫返贫,切实解决“沙漏式”扶贫难题。

(二)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

支持银行机构设立乡村振兴事业部或专业业务部门,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不断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聚焦产业兴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创新金融助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鼓励各银行机构增加涉农信贷计划,扩大农村权属抵质押贷款规模。

(三)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

严格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考核要求,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专栏2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程

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创设乡村振兴系列专项资金,统筹财政资金整合,集中财源聚力乡村振兴。强化政府、银行、保险协作,推进财政、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乡村振兴融资增信。支持乡村振兴的特色险种、创新险种的推广,鼓励涉农保险扩广增品。“十四五”期间,大力支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工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项目,打造凯里市1-2个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镇。

第三节  全面支持“四化”建设

(一)加大工业化金融支持力度

增强传统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各银行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积极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重点加大凯里市三大百亿级支柱产业(铝及铝加工、玻璃、电子信息)、两个潜力产业(以凯里酸汤为代表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大健康民族医药产业)等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支持我市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

提高直接融资的辅助性作用。结合凯里市工业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加大上市培育力度,至少推动3家左右工业企业纳入全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力争“十四五”期内实现工业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积极运用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和鼓励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我市新型工业化,优化融资担保业务流程,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融资担保力度,有效降低融资担保费率。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引入等方式做大做强。

发挥好工业产业政策支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金融支持工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向上争取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贵州省能源结构调整基金等基金,积极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支持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稳妥推进工业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作。

专栏3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

加大金融对新型工业化企业投产前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将政策性贷款与投资、债券、租赁、证券等其它融资方式优化组合,拓宽新型工业化企业投产前的融资渠道。结合金融机构行业、客户及业务特点,开展合作示范,解决企业投产前融资难等问题。

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围绕应收应付款项、仓单货单、商业票据、购销合同等业务,探索开发服务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建设融资仓库,运用物联网、智能监控等技术确保单货相符,为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奠定风控基础。

强化工业企业上市培育。围绕我市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至少推动2家左右工业企业纳入全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力争“十四五”期内实现市内工业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二)加大城镇化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统筹城乡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向镇延伸,鼓励金融机构在城镇布设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和便民服务点。创新发展贴近“三农”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培育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培育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开展大数据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征信、网络支付等业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提高高效农业保险比重,完善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作用。

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建设新型城镇化硬环境。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利率低、额度大、期限长的特点,围绕城镇路网优化提升、城镇房屋保障工程、城镇供水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让更多的政策性资源用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硬环境。

发挥商业性金融作用,夯实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支持和鼓励银行机构按照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网点布局,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冷链物流、农贸市场、城市停车场、市政管网、配送投递、城镇智慧化改造、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市综合体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努力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首套住房刚性需求。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转移人口在就业、创业、创新方面的金融需求。

发挥市场机制在融资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多元融资模式。支持和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银行机构、基金公司、民间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有效缓解地方财力不足、项目现金流较少等突出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化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收益债券等金融工具筹措资金。

发挥政府基金作用,加强新型城镇化政策保障。采用投资补助、项目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积极争取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支持。

发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打造金融服务平台。依托贵州大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凯都一体化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各类银行入驻,打造黔东南州金融服务中心和大数据服务中心,推进凯里金融和数据产业集聚。建设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资讯服务平台。

(三)加大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力度

增强信贷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力度。用好用活各项支农金融政策,充分发挥人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优势,充分调动银行机构积极性,加大涉农产业的信贷规模。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和推动林权抵押、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贷款模式。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研究制定差异化的信用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积极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无还本续贷业务。探索“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试点项目给予支持。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业务,解决农业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加工设备购置更新资金不足问题。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发展前景好、信贷需求强、信用记录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提供给银行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

提高资本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辅助性作用。积极开展证券机构对接帮扶行动,探索创新辣椒、蔬菜、生猪、生态家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将条件成熟的农业企业纳入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支持和鼓励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充分发挥贵州股权交易中心区域资本市场平台功能,做大做强农业板块,支持农业企业发行私募债、私募可转债等形式开展债券融资。积极争取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的支持。

提高保险支持农业产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进一步扩大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范围和面积,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按照“一县多业”的原则,结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和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农业生产设施设备保险等农业保险产品。积极推进“险资入黔”工作,探索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金融工具联动模式,推广“保险+支农融资”产业脱贫模式、“政府+融资+保险”的政融保模式,提高保险资金投入农业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保险+期货”模式,防范地区涉农企业市场风险。

深化农村改革金融服务。根据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规划部署,加快探索和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业务,提高资源变资产获得性。不断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市政务服务中心增设普惠金融服务窗口,提供更加便利的普惠金融服务。扩大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一体化服务网点覆盖面,探索建立市、乡、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镇、村组的创建工作,逐步营造全市讲诚信的良好金融氛围。

专栏4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

探索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新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对凯里市森林资源培育保护、森林旅游、林业产品加工、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等信贷投入。鼓励创新信贷产品,出台利率低、手续简便的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合理满足林业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促进林业快速发展。加大对我市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投放“国储林”项目贷款20亿以上。

(四)加大旅游产业化金融支持力度

紧紧围绕凯里市旅游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布局,把金融支持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统筹起来,打造“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凯里市模式。

加大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银行机构设立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专营部门、特色支行和文化旅游金融专业服务团队,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综合运用统贷平台、集合授信等方式,实行差异化信贷管理。支持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我市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提升改造工程、旅游公路、农家乐、农文旅一体化项目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和推进未来收益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经营性物业抵押等贷款,积极创新文化旅游产业信贷产品和模式。

不断拓宽旅游产业化建设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和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方式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旅游企业在贵州股交中心交易,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上市。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旅游产业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增设旅游景区金融服务网点、自助取款机等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获得感。探索结合旅游淡旺季特点,打造金融流动服务网点模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二维码、网上银行等电子结算业务,提高旅游支付的便利性。推动金融机构与文旅企业联合推出集会员服务、消费支付、结算管理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明凯里文旅金融卡,具备景区门票折扣、文化消费优惠等特点,打造金融助力文旅消费的有效抓手。

加大金融支持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围绕凯里大健康战略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发展“金融+养老”“金融+大健康”“金融+中药材”等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相关旅游配套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向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增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便利性。加大老年医疗、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支持和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个性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旅游保险产品。

专栏5 金融支持凯里市文旅产业重点领域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市场主体、产品体系等文旅产业链条上三大类要素的金融支持,推动凯里市文化旅游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支持重点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打造1家左右的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并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全面提升我市文旅产业质量。

第四节  鼓励绿色金融创新

(一)健立绿色金融支持基础体系

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部门。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适当下放绿色信贷审批权限,对绿色信贷业务建立差异化考核、正向激励和尽职免责机制。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网上结算、第三方电子支付等无纸化结算支付方式,推广网上保险、自助银行等业务,提高农村地区ATM机、POS机等现代支付终端布设率,提高绿色支付结算比率。

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根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贵州省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办法(试行)》、《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等,建立凯里市绿色产业项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遴选绿色项目推送纳入贵州省绿色项目库,提高融资可获得性。

(二)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针对凯里市工业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优先领域,在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能效信贷、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用好用足国家储备林贷款优惠政策。加强与贵州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合作,加快推动各类绿色信贷投放,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绿色增信业务,为全市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支持。

充分利用绿色生态环保类基金。积极争取贵州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支持,整合现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围绕十二大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和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及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重点投资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

加大对接资本市场力度。加大绿色经济龙头企业改制辅导和政策奖励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力争“十四五”期间入选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不低于1家。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和相关产品,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零突破”;积极推动中小型绿色企业发行绿色集合债,探索发行绿色项目收益票据。

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产品与服务。探索“保险+服务+补偿”的绿色保险模式,构建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机制。选择清洁能源、中医药健康等领域进行综合试点,引导绿色保险定价,积极探索差别保险费率机制,发挥费率杠杆调节作用。探索发展和逐步推广低碳保险、气候保险、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场所污染责任保险等险种,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

专栏6 凯里市绿色金融创新重点任务

充分利用贵州省将凯里市纳入绿色金融带的契机,建立健全凯里市绿色金融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体制机制,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挥财政贴息调节补偿绿色金融风险收益不平衡、支持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及定向融资工具发行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智慧云,综合服务平台等金融科技,做好绿色金融服务。建立绿色金融项目库,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进行评估,对绿色金融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环境风险进行测评,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体系和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绿色金融监管。

第五节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一)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形成供给合力。着力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政策性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性工程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批发性转贷资金模式,定向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城商行有效落实普惠金融“五专”经营机制,积极打造“普惠金融事业部+N”的多轮驱动内部组织服务体系。农信系统、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定位,坚持“集中度、功能性、集约化”原则,建设社区银行、小微银行、农村人流集散地流动服务网点。

发挥保险保障作用。争取将地区部分特色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险种,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价格、天气、产量指数保险,鼓励广泛采取“信贷+保险”模式,提高区域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为农村地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创新行动。

开展金融知识宣传系列行动。拓展金融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将金融知识宣传志愿服务行动和各金融机构宣传“品牌”活动一体推进,常态化开展“听得懂、用得着、能接受”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持续提升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渠道,针对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网络贷款、民间借贷、理财、金融诈骗等金融风险高发领域,引导普通老百姓提升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深入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学校等申报主体整合辖内资源探索创建金融教育示范基地。

开展民营小微企业走访行动。丰富完善“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借鉴普惠金融大走访的“桐庐模式”,按照“摸清融资需求,普及金融知识,精准提供服务,深耕企业培植”的原则,打造“四位一体”的企业走访凯里市模式,继续开展“走千企 促融资 促发展”金融服务专项活动,畅通“一企一策”重点企业名单融资对接机制,实现每年实地走访不少于20家企业,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对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让实体经济对普惠金融服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

开展普惠金融创新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和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特点创新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数字鸿沟”群体的金融服务方式,让低净值群体能享受金融创新红利。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的高效融合,有效促进线上数字金融产品有效落地。围绕知识产权、仓储订单、农具设备、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农产品链条等创新信贷产品,全面推广“社社联建”模式,积极探索“三社联建”机制,并按年对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和方式创新进行评比。

专栏7 普惠金融发展重大工程

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工程。面向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等关键任务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完善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工程。围绕小微企业、“三农”、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和核心对象的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聚焦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加快金融创新。

提升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工程。由凯里市政府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搭建和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以普惠、便民、利民为导向,定位于公共金融服务,对接各类金融服务资源,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金融服务。

第六节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完善金融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健全以行为监管、产品监管、投诉受理、消费者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优化金融消费环境。

加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力度。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重点推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优化互联网金融消费环境。推进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提高司法机关涉金融案件执行力和执结率。加大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强公众法治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普及与培训,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加强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的信息披露与风险揭示。

健全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分级建立”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金融纠纷提供“投诉+调解+裁决”一站式金融纠纷解决服务,促进全市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贵州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作用,组织制定地方性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探索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鼓励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参与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解决,协助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二)强化全市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区域间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行业、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加快推进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继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地方金融征信平台建设,实现地方金融征信全覆盖,发改、市监、税务、司法等单位与金融部门共同研究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加强对农户和新型农村经营组织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实施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金融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深入开展金融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各界金融诚信教育。深入开展金融生态评估,完善金融生态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与金融生态环境相结合。

第七节  深化金融安全机制

(一)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严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十四五”期间实现全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核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达到监管要求。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和防控,确保不良贷款率处在全州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的风险防控。严把小贷、担保、典当等“7+4”类地方金融组织市场准入关,全面实施金融机构及业务持牌经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治理构架,完善地方金融组织风险管控机制,提升地方金融组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贯彻落实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法律法规,规范地方金融组织行为,防范处置地方金融组织风险。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的日常风险排查、业务监管及年审工作,从源头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的行业自律。

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防范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存量隐性债务等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地方债务化解机制体制建设,不断规范融资行为。引导金融机构在采取必要风险缓释措施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积极争取省级各金融机构参与认购我市各类企业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加强与贵州金控集团业务对接和合作,充分争取各类化债基金落地我市。鼓励债务主体通过债务置换、债务重组、资产处置等多种方式,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

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非法校园贷、套路贷、现金贷、非法养老理财、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开展常态化线下排查,加大对非法虚拟货币交易、非法期货交易、非法集资、暴力讨债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深入开展线索摸排,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大力发动社会参与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和监督工作,引导群众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形成全方位、多方式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

(二)完善地方金融风险治理机制

明确各主体处置重大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建立金融业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事后妥善处置机制,明确落实镇(街)在处理重大金融风险中的主体(属地)责任,为经济金融稳健运行保驾护航。加强金融部门和“一行一局”等金融监管部门的纵向联动及横向互通,明确各自监管职责边界及监管重点,形成监管合力。

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设置,开展动态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苗头。积极探索基于金融科技的智能风控体系,建立立体化、社会化、网络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升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区域金融风险快速反应与联合处置能力。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第一节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共凯里市委财经委员会统筹抓好统筹抓好规划总体谋划、统筹推进和督导落实。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地方管理金融部门党的组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分析金融形势,制定金融方针政策,加强对金融发展规划的形势研判和具体工作统筹推进,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贯彻落实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的操作细则。

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党对金融工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地方金融企业党的建设,深入推进金融企业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探索实践金融企业内部党组织的科学定位,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地方金融企业干好工作和队伍建建设的有力抓手。

加强廉政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推进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贯穿到金融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重要业务的监督,坚决遏制全市金融领域恶性腐败案件发生,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第二节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协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中央驻黔东南州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办公室的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自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改革的职责定位,切实提升协同监管质效,实现“1+1>2”的监管效应。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各部门将金融创新发展的各项任务纳入各年度工作目标,细化落实责任,制定对金融改革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加强部门横向协作,指导金融方针政策落实机制,确保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金融改革发展提质增效。建立全市金融业综合统计落实协作机制,夯实归集采集现有统计数据和新建统计数据基础,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涉农金融等专项统计,合理评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加大政策扶贫力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倾斜支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四化”建设、绿色金融示范带工程等。加大对市内新设或新引进的金融机构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发展中的法律保护,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贯彻落实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的操作细则。加强立法协调,在社会治理、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公共安全等方面立法中体现金融业功能,优化金融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金融人才的政策和配套服务体系,制定完善中高端急需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优惠政策,拓宽高端金融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通过财政贴息、资金奖励、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研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周期长、成本低的发展资金。加快推进政府投资基金优化整合,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金融人才的政策和配套服务体系,制定完善中高端急需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优惠政策,拓宽高端金融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强凯里市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和评价机制建设,增强金融专业人才对金融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推动金融人才队伍流动机制。积极与省州主管部门协调,推动“一行两局”金融监管专业人才到凯里市挂职锻炼,促进监管机构和地方金融管理人才的双向流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选拔优秀金融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构建人才培训体系。研究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金融人才专业化培训,探索建立与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省内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对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着力提高金融管理人员指导金融业发展的能力。与省内大学合作构筑涵盖从新入职员工、业务骨干、管理人员的金融人才培训体系,强化金融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金融人才岗位交流培养计划。

第五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确保如期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规划监督与考核,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