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
【深度头条】走向碳中和,低碳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三年前,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三年前,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碳中和”已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
从2020到2023,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路途上不断前进,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开始结束,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了。
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碳排放,实现城市碳排放与吸收的平衡。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增强城市对降雨的吸纳、蓄存和净化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Q1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能源转型: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b) 交通系统优化:发展绿色交通,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c) 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降低能源消耗。
d)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e) 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鼓励废物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
Q2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雨水管理: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b)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c) 生态修复:修复城市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d)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雨水管理和生态保护,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城投在低碳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任务,这也成为城投新时期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
为满足城投转型升级过程中在大数据、双碳等战略新兴产业方向投资布局的数字化需求,中企筑链与国内外领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权威机构展开多种形式合作,实现低碳科研成果在建筑领域内的产业转化,围绕低碳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打造建筑低碳数字中枢,推动“政产学研用”模式的落地应用,全方位赋能地方政府与合作城投。
01
中枢+建筑
l 建筑碳排管控
l 综合能源管理
结合智能设备与数字平台在公共建筑及商业楼宇等建筑内的应用,实现碳排监测、管理及能源管理功能。
02
中枢+园区
l AI-VPP虚拟电厂
l 新能源电站整合
推动用能需求侧响应调节与消纳,实现园区、公共、企业级三级统筹碳排放综合管控与低碳用能管理。
03
中枢+区域
l 区域碳排放监测
l 数字智能低碳城
以算法驱动区域碳排放额度管控,开展在线监测,构建碳排放体系,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碳排大数据治理。
04
中枢+交易
l 绿色信贷及保险
l 碳普惠交易
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区域性的碳排放服务中心试点,以碳排放管理服务盘活客户绿色排放额度,围绕信贷、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打造适配场景,推动试点碳普惠交易。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当下数字技术促进建筑节能的着力点主要在于系统性节能规划与设计、运行阶段的能效提升和基于能源微网的柔性用能实现。
建筑低碳数字中枢结合智能设备与数字平台在公共建筑及商业楼宇等建筑内的应用,实现碳排监测、管理及能源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和环境的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和自我控制,实现建筑内部能源资源利用最优和经济绿色运行。
建设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最终实现碳中和,是一些列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城投公司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应突破传统融资方式的束缚,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提高融资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引领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